治本堂
治本堂是一座为弘扬包公文化而建的岭南风格仿古建筑,基本上按清末民初时期原宝墨园的“花厅”(纪念包公的一个厅堂)的轮廓建造而成。水磨青砖砌墙,白麻石作墙脚,乌烟辘筒盖瓦面,灰塑斗栱作檐线,黑色梁柱,厅门为清一色的黑色荷花图案木雕,古朴典雅,清幽静谧。
包拯(公元999—1062),北宋庐州(今安徽合肥)人,字希仁。曾任扬州天长县知县,端州、瀛州、扬州、庐州、池州知州,江宁和开封知府;京东路、陕西路、河北路转运使,监察御史,知谏院,天章阁待制,龙图阁直学士,御史中丞,三司使和枢密副使等职。公元1062年病逝于开封,终年64岁。他在任期间,勤政爱民,廉洁奉公,刚正不阿,执法如山,为人民做了不少兴利除弊的好事,是我国历史上的名臣,杰出的清官代表,被誉为“包青天”。虽然距今九百多年,但其事迹仍在民间广为传诵,有口皆碑。
治本堂的命名,取义于包公遗诗中的:“清心为治本,直道是身谋”,寓意为官清廉乃治国之本。
大厅陈设庄重典雅,“治本堂”三个大字的横匾下是一幅金色松、竹、鹤图案双面通花木雕挂络,中央是包公半身坐像(根据北京故宫南薰殿藏画绘制),像旁有对联:“忠贤将相,道德名家”。挂络两侧亦有对联:“治迹越千年有德于民留后世,本源同一脉其清如水仰先贤”,既颂扬了包公清正廉洁的高尚品格和显赫的政绩,亦表达了后人对先贤的敬仰和爱戴之情。
大厅两侧玻璃柜内,分别陈列了“包拯简介”、“包公家训”、“包公遗
11
诗”以及“包公政绩”等的介绍,让人们在游览的过程中感受到包公文化的熏陶,从中获得教益。